必发88召开中外语言文学比较学会2019学术年会

发布者:胡霞琴发布时间:2019-10-28浏览次数:733

1018日至20日,我校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联合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和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在杭州紫金港国际饭店顺利召开“建国70年中外文化互动关系及浙江外国文学学术历程”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参会,探索建国70年以来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呈现的互动关系以及浙江省数辈学者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与文学翻译方面的重大贡献。

大会开幕式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浙江必发88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朱文斌教授主持,浙江省社科联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蒋承勇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许钧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吴笛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分别致辞,他们将建国70年的辉煌伟业与我国的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相结合,总结了70年来的外国文学学术历程。朱文斌教授在介绍与会嘉宾的同时,阐述了本次会议在研究中外文明互鉴方面的基本意蕴;蒋承勇主席在致辞中总结了70年来外国文学研究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突出成就;许钧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文学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世界优秀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吴笛教授在致辞中认为:研究和总结70年外国文学和翻译文学的发展和艺术成就,对于探索走向世界文学的艺术足迹,以及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文化的与世界文化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有待进一步开拓的新的研究领域。

大会的第一阶段主旨发言充分地指出了新中国70年来我国外国文学学者做出的许多原创性的重要成果,构建出了中国自己的学术视角、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做了题为《开放与创新——关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外文学交流的思考》的主题的报告,为中外文学的交流总结了数个关键词,为大会的主旨定下了基调。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蒋承勇的主旨发言《文学思潮与外国文学研究》指出了中西方文学现象中关于是否存在理论意义上的“文学思潮”这一大差异,蒋承勇教授还回顾了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思潮及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百年接受与传播,指出当下真正高水平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尚不充分,对19世纪现实主义的审美价值、真实观念、其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之关系等都有待深入研究与发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论述了《“新文科”理念下外国文学研究的话语创新》,并以非洲英语文学的流散特征为例探讨了“新文科”理念下如何应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做出最恰当事宜的变化,并将问题上升到外国文学研究的范式如何更迭的高度。

大会的第二阶段主旨发言从文学史建构等问题介入,在关乎文学与文学批评的性质、对象、目的和方法,关乎文学批评的伦理维度,关乎文学批评家的责任与使命等方面展开了发人深省的探讨。浙江省外文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殷企平教授的发言《经典话题与普通读者》从西方文论关键词“普通读者”出发,提出了文学经典从何而来、文学的经典性何在、经典性与经典化的区别何在、该怎样应对去经典化思潮等几个重大问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以《文学历史之世界版图的构建》为题,阐述了文学的经典化、文学历史的建构、世界文学理论等热门话题。

大会的第三阶段主旨发言由专家对几个经典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从某一个细小的点进入其广阔的创作背景、历史渊源和文本互文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逃离“西方之盒”的陷阱,为世界寻找“开端”和一个“新的可能性的起源”。《山东外语教学》主编、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做了题为《奥尔森诗歌中的玛雅文化与历史书写》的报告,指出诗人奥尔森独特的考古思路、文明旨趣和书写模式是不断倡导的从西方文明“向后”走、“向外”拓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必发88外国语学院大江健三郎研究中心许金龙主任的主旨发言《“穴居人”母题及其文化内涵——以<水死>为分析对象》则从隐含着的一条历时约一千六百年、由日文、英文、法文、阿拉伯文和古拉丁文构成的隐秘链条,来解读大江文学的文化内涵。

本次大会的分论坛围绕“文学经典阐释”、“文学批评与西方文论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学跨文化研究”等三个主要议题展开,数十位与会学者做了精彩的分享与交流,浙江财经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章汝雯教授对两个小时的三个分会场发言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大会的闭幕式在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傅守祥教授的主持下开始,浙江省社科联社团处处长郁兴超先生做了闭幕致辞,他总结了这次会议的特色,指出此次会议有利于总结建国70年来中外文化互动及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成就与经验,尤其突出了浙江学术共同体的贡献,这对提高外国文学学者的学术声誉、促进外国文学的学科建设、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文明互鉴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供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秘书处